央广网驻马店8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晶)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位重度残疾人,那么日日压在家属身上的大山,绝不止一座。
面临最现实的困境,往往是劳动力无法外出工作,全家长期陷入贫困的泥潭。而如何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减负,社会组织、政府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河南驻马店,尝试用集中托养的方式,帮助这些家庭解放劳动力,从而实现脱贫。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入住托养中心,可享受一日三餐、定期洗澡和体检;还优先聘任残疾人亲属做护工,让他们做到以劳养老,活出尊严。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驻马店经验”有何值得各地借鉴之处?
河南驻马店,上蔡县南大吴社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谁能受益?
—— 家属做护工 每月拿工资
“做残疾人脱贫工作就是这样,你离他越近,他的困难就越少。”8月的驻马店,天气热得像个蒸笼,车子还未驶到上蔡县南大吴社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驻马店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便迫切地和记者介绍相关情况,干残联工作十几年,他感触太深,“以前只要一到重残家庭,家属一见到他就哭,没得办法,看不到希望......”
雷献春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似乎生活所有的难,都在她瘦小的肩上扛着。来托养中心前,本身便患有脊椎炎的雷献春,所有生活都必须与瘫痪在床的父亲“绑”在一起,加之哥嫂早年因病去世,在照顾父亲之余,还要抚养两个侄女。此后,自己又因突发疾病,第一次婚姻破裂,一家人只能靠低保度日。
而实际上,在驻马店,像雷献春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60万残疾人中,建档立卡的智力、肢体重度残疾人有2.96万人。2017年,由政府兜底,上蔡县先行先试,开启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雷献春所在的南大吴社区,依托卫生院闲置病房改建了托养中心。
与私办托养中心不同,这里的护工基本都是入住者的亲属,在情感上方便他们照顾亲人;入住标准上,托养对象也必须是本地建档的贫困家庭,二级以上智力、肢体残疾,日常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人员,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批、县备案”的程序,筛选确定入住人员。
符合标准的雷献春早早为父亲报了名,自己也申请到中心做护工。
雷献春在照顾父亲之余,手缝鞋垫补贴家用(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托养中心就设在雷献春所在的村子对面,面积不大,但绿树掩映的小院敞亮干净,记者从挂在房间外面的资料栏里看到,她负责的一间托养房屋内有两名男性,其中一位便是他的父亲。再走进室内看,液晶电视、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儿有专人做饭,自动升降床也很方便,很多地方都有无障碍设施。”
眼下,雷献春身上的放松感,旁人是感受得到的。有了收入后,今年42岁的她还组建了新的家庭,就在见到记者前,她还趁着午休间隙,跑回不远处的家中为小儿子喂奶。她说,自己也不再像以前在家那样担心父亲的身体了,旁边就是村医室,每天都会来测一次血压,月月体检。自己得空时还缝制鞋垫,增加收入。
而除了像雷献春一样做护工,这里的厨师、保洁员等工作人员都是从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中挑选出来的,除了吃住,每月还能收入2000元。他们在脱贫之时,也解了别人的燃眉之困,“人交给我们,你放心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康复室(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怎么建?
—— 医养、就业结合 活出尊严
除了必要的吃、住、康复等功能,驻马店还探索了“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让残疾人不出托养中心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诊疗服务。
与南大吴社区的村级托养中心相比,汝南县三门闸街道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更宽敞,且就建在三门闸医院院内,“与村级托养中心不同,这里采取医养结合方式,入住残疾人都建有健康档案,签约医生每天对入住残疾人进行巡诊,并因人而异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三门闸医院院长李刚介绍说道。
记者看到,在入住成员刘志河床边的档案本上,记录着当天的血压、脉搏等基本信息。随后,记者又走进住室一间康复室内,不少患者正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平衡杠,旁边还摆放着下肢功率车等器械。“这些器械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非常有针对性,刚来中心时不少患者都起不了床,通过训练,腿都有了明显恢复。”一位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年轻医师说道,像今天这样的训练,他们每周都要进行几次。
与此同时,李刚告诉记者,这里还明确照护标准,定期邀请护理、医疗等专业人士开展培训,建立“每餐发药、每日巡诊、每季体检”制度,实现了护理医疗规范化。
刘更臣与母亲在一起(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集中托养、医养结合,只是驻马店上蔡县重残托养模式的一部分,这里更重要转变是,帮助让残疾人学习实用技术,通过劳动体现人生价值。
刘更臣则是受益者之一,“稍等,我现在跟他们说,马上就给你发货。”8月19下午,记者赶到时,住在驻马店市上蔡县邵店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刘更臣,正在处理网店订单,“这一单能挣40多块呢。”看着手机刘更臣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在这里做护工的母亲卜昂也跟着高兴。
就在10年前,刘更臣在建筑工地打工时,不幸摔成了高位截瘫。妻子撇下他和儿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当时,全家的生活都指望着年过6旬的母亲,家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而他却什么都做不了。与记者聊天时,母亲卜昂时不时扭过头,低声啜泣,“咱们农村人摊上这摊子事,没法活啊。”
如今,他们一家头顶的乌云终于散开了。
转机在2016年,刘更臣成了第一批入驻上蔡县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的人。彼时,刘更臣才28岁,恰逢当地扶贫中心组织电商技能学习,他被送去接受了系统的电商培训。学成归来后,做起了网店,销量最多时,他一天能有五、六十单,平均每月收入3000多元。
这笔钱于他而言,分量很重,有关尊严,今年32岁的他,终于可以不再依靠母亲过活。
“很多时候对残疾人来说,精神上鼓励是最需要的。让他们由受益者变建设者,从脱贫到致富。”张银良说,这也是驻马店“重残托养”模式的内核所在。
驻马店市上蔡县邵店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内,一位截瘫患者闲暇时,通过织网增加收入(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钱从哪来?
——民营公助 政府兜底
目前,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已在驻马店市铺开,共建成托养中心103个。对于被托养的重度残疾人而言,他们只需将国家给予的残疾人两项补贴以及低保等福利转交给托养基地,此外不用再掏一分钱,其余的费用均由当地政府给予补贴。
但要想实现长效发展,资金链是难题。
驻马店市委书记陈星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托养中心建设和运营资金分三方面。
“首先以财政投入为主,设立‘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运营基金’,保障托养中心工作正常运转。”陈星表示,其次是整合入住人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残疾人“两项补贴”、部分临时救助金以及红十字会基金、慈善资金等多项资金,增强托养中心经费保障能力,另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引导社会公益组织、经济组织、爱心人士等参与。
除此之外,各部门协调更是必不可少。
陈星告诉记者,上蔡县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的建立,是扶贫部门、残联部门、民政部门、卫计部门、人社部门、住建部门等多个部门联动运作的结果,在建设过程中,实行责任“清单化”。县乡两级分别建立集中托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托养中心运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集中托养工作规范健康运行。
今年,首个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实施,其中“市级统筹、县乡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正是发端于驻马店。同时,该模式还被国务院扶贫办推荐为“全球减贫案例”,已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
眼下,放眼全国,因残致贫是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堡垒,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而聚焦驻马店的“重残托养”模式,张银良觉得,如何使之长期运行并与社会救助、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相互助力并协同推进,仍要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采访结束,一场时雨驱散闷热,驻马店市上蔡县邵店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内,不少老人走出起居室,在棋室内静享清凉。实际上,破解重残托养之困,建设托养中心的住处不难,被托养的需求也一直存在,如何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才是接下来各地借鉴驻马店模式的核心要义所在。